遵余高速湘江大桥,跨越湘江河,连接播州和瓮安,缩短了遵义到余庆的时空距离。大桥的索塔高度在同类型已建桥梁中排列贵州第二、亚洲第四、世界第七。一桥飞架南北,也托起了一群95后年轻人的创业梦想,他们耕耘土地,经营产业,将家乡物产通过高速公路,源源不断地送往全国各地,带动群众增收致富,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。
在播州区铁厂镇河西村,漫山遍野的树枝上挂满了青脆李,工人们正在进行疏果作业。熊娅是一名短视频博主,也是这片基地的女主人。她戴着大帽子,穿着防晒衣,和丈夫程英豪在李子林里穿梭,忙着拍摄关于疏果的短视频。从选题策划到拍摄制作,一个几分钟的短视频,两个人要忙三四个小时。
(资料图片)
“我们主要是想通过短视频让大家了解青脆李的管护,以及生长、成熟的过程,也想让更多的朋友尝到我们的青脆李。”播州区铁厂镇河西村新农人熊娅说。
出生于1997年的程英豪是个土生土长的铁厂人,22岁时,程英豪带着比自己小一岁的女朋友熊娅从外地回到了河西村,在这里,他们流转了800亩土地,从四川引进晚熟青脆李,开始当起了一名新农人。
“我们青脆李的特点就是大、脆、甜,并且成熟的时间比较晚,其他李子成熟基本都在六七月份,但我们要九月份才成熟,和正常上市的李子有时间差,市场前景好。”播州区铁厂镇河西村新农人程英豪说。
青脆李三年挂果,五年进入丰产期。去年,这片青脆李开始进入采摘期。离李子基地不到两公里,就是遵余高速的控制性工程湘江大桥,主桥桥型为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,桥梁全长1700米。主塔采用薄壁空心菱形索塔,其中2号墩主塔高288米、3号墩主塔高268米。2021年7月1日,随着遵余高速的正式通车,铁厂镇的产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生机。
“俗话说得好,要致富先修路,现在交通更方便、更省时了,以前我们去遵义差不多要两个小时左右,并且道路弯道多,路况比较复杂,现在高速路通了之后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到了,而且高速路修好之后,出口离我们果园很近,游客来采摘比较方便, 我们运输也方便。”程英豪说。
据了解,晚熟青脆李每亩栽种70棵,一棵树的产量可达50斤左右,按照去年行情,青脆李的市场价是每斤10元,亩产值效益较为可观。由于交通方便,加上夫妻俩通过视频推广,很多游客纷至沓来。李子基地的发展,也让当地村民找到就近务工的机会。
“我们一天的工资有80元,在这里离家近,能照顾到小孩,也能增加收入,对我们来说已经很满足了。”播州区铁厂镇河西村村民李国洪说。
“我们的用工量比较大,春天要施肥,夏天要除草、抹芽,秋天要采摘,冬天我们要进行管护、剪枝,一年开给工人的工资差不多在30万元左右。”熊娅说。
沿着遵余高速一路向西,距离铁厂镇不到20公里,就是播州区团溪镇的两路口村。这里成片的茶园郁郁葱葱,看起来非常壮观。眼下正是采摘夏茶的时候,工人们3人一组,采用机械作业,每天10个小队可以采收茶青80000斤以上。
“我们收益相当理想,3个人每天一把剪子一个机子,可以采10000斤,有时候甚至在10000斤以上,工钱按每斤0.2元计算,每天我们3个人就有2000余元。”播州区团溪镇两路口村茶农王仕良说。
两路口村发展茶产业已有数十年历史,但以前属于集体经济。2013年,佳之景茶业公司承包了这片基地,开办加工厂,专注大宗茶生产。2019年,95后年轻人杨璟,接过父辈的接力棒,投入茶园基地的建设。现在,这片占地1500亩的茶园基地,年产干茶100余万斤,销售收入800万元。
“高速公路开通的同时也打开了我们运输的大门,我们公司的干茶年产量在100万斤左右,对运输的需求非常大,走以前的老路会导致我们车辆运行慢,增加了消耗,现在高速公路开通了,减少了运输成本,也增加了我们每个人的收入。”播州区团溪镇两路口村新农人杨璟说。
遵余高速起于余庆县境内江瓮高速余庆枢纽,线路由东向西途经余庆县、湄潭县、瓮安县,最后于遵义市播州区接入贵遵复线冷水坪枢纽,全长93.8千米,双向四车道,设计时速80公里。遵余高速通车后,从遵义到余庆的时间,由原来的3个小时缩短为70分钟,黔北地区到黔南、黔中、黔东南地区,均能压缩一半以上时间,开辟了遵义市南下珠三角的新通道。这条大通道,让这些新农人找到了人生的价值,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。
来源:微播州